隨著免疫抑制及調節療法的進展、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新興黴菌感染危險因子的增加,近年來絲狀黴菌感染症日益重要。此外,受到氣候暖化與人類活動等環境因素變化的影響,如抗黴菌藥物使用策略的調整、環境中農藥的廣泛使用、寵物飼養的普及等,全球絲狀黴菌感染的流行病學也發生了顯著改變。例如,以往常見的致病菌種出現新的抗藥性,或是新興致病菌種的浮現,威脅人類的健康。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於2022年提出「重點黴菌病原清單」(WHO fungal priority pathogens list),呼籲全球加強對重點黴菌感染症的相關研究及新藥的研發。清單中包括最急迫需要關注的Aspergillus fumigatus (煙麴黴)及需高度關注的Mucorales (毛黴菌)等黴菌。同時,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各國應建立本地的絲狀黴菌流行病學及藥物敏感性趨勢,作為臨床選用抗黴菌藥物的參考依據。
有鑑於此,國衛院感疫所自2016年啟動「台灣絲狀黴菌抗藥性監測計畫」(Taiwan Surveillance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Molds)。目前計畫聚焦於麴菌(Aspergillus) 及毛黴菌,定期收集來自台灣各地醫院的臨床菌株及各地的環境菌株,進行菌種分布、抗藥性趨勢及分子機轉,以及菌株親緣關係研究, 期望能進一步了解台灣麴菌及毛黴菌的特徵與感染症的輪廓,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本土的流行病學資料。我們也透過「台灣黴菌實驗中心」分享研究經驗及菌株,並提供客製化實驗服務,與黴菌研究愛好者共同攜手合作,共同探索生活環境中黴菌的多種樣貌。